農業發展比較緩慢、農民增收比較困難、農村矛盾比較突出……這是廣東一些農村地區面臨的共性問題,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源在於基層社會治理、機制建設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社會轉型、經濟轉軌。
  同樣面臨這些問題的梅州市蕉嶺縣,為此進行了一系列探索:基層治理與改革同步推進,一方面通過推動完成農村土地確權,打開農村綜合改革的突破口;另一方面,在基層治理創新方面下工夫,構建“一核三元、四權同步、多層共治”的治理體系,激發農村的內生力量,讓農民成為治理主體,化解社會矛盾,為改革發展營造穩定的社會環境。
  農村綜合改革的“蕉嶺探索”得到專家學者的廣泛關註。上周末,在蕉嶺召開的第十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上,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、政府官員對蕉嶺農村綜合改革和治理的創新進行深入論證。
 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學斌 湯凱鋒
  柯鴻海 唐林珍
  南方農村報記者 胡新科
  發自梅州蕉嶺
  通訊員 塗永平 黃麟勝
  一年時間基本完成土地確權
  農村綜合改革最難的就是土地確權。蕉嶺用一年時間交出答卷:全縣97個村、10.78萬畝土地已完成登記頒證工作,頒證率達98.0%以上
 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農村綜合改革的方向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農村綜合改革示範點,一年前,蕉嶺著手通過農村土地確權工作,為農村綜合改革探路。
 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,最難也最為關鍵的就是土地確權。此前,南方日報記者在不少土地確權示範點採訪時瞭解到,有些地區抱怨確權頒證的成本過高,有些地區難以調動群眾積極性,有些地區因土地使用權糾紛導致進展緩慢,而有些地區則苦惱大量村民外出找不到人……
  蕉嶺也遇到了類似的困局。然而,時隔一年之後,蕉嶺交出答卷:全縣97個村、10.78萬畝土地已完成登記頒證工作,頒證率達98.0%以上,基本完成土地確權工作。
  “如何做到的?”不少與會者提出。三圳鎮招福村的做法,或許解答了大家的疑惑。招福村有22個村小組,722戶共2685人,作為該鎮最大的行政村,招福村曾被視為最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“如果該村確權工作做得好,其他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。”蕉嶺縣委常委、紀委書記盧堯生告訴記者,蕉嶺將招福村作為首個試點村。
  公開透明才能取得村民支持。鎮、村幹部帶著村小組長、經濟合作社社長、村民、承包者一起去現場測量,得出確權結果再公示。群眾提意見要馬上核實,確認沒差錯沒意見,再確權頒證。“包括思想動員、確權、登記、頒證工作全部完成,掐指一算,剛好3個月”。
  啃下硬骨頭,帶動一大片。2013年7月,蕉嶺正式啟動土地確權,截至今年11月底,蕉嶺全縣11萬畝水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已基本完成。
  “完成土地確權只是第一步,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通過確權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。”盧堯生說,為此,蕉嶺同步推進其他改革,搭建全縣土地交易平臺,讓確權的土地在陽光透明的平臺中流轉,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。
  廣福鎮石峰村村民羅文偉深有體會。他家有4畝多地,確權之前,土地一年能收租1000元左右。確權後,他通過土地交易中心把地租給農業公司,年租金漲到4000多元。他還成了公司員工,農忙時的月勞工收入約2500元。農閑時他還可以打零工。“現在全家一年毛收入六七萬元,比去年漲了1/5”。
  引入村民協商議事治理鄉村
  目前,蕉嶺縣8鎮共成立村民理事會868個,調動鄉賢能人參與村務討論與治理,打破了以戶籍為參與議事的唯一標準
  在三圳鎮走訪時,多個村都提到相同的治理結構:村協商議事會、村民委員會、村務監督委員會。這正是蕉嶺推進的“一核三元、四權同步、多層共治”中的“三元”。
  “一核”即村黨組織的領導,指村黨組織領導村內群眾組織,討論村裡的發展規劃,管理監督黨員、村組幹部,收集民情民意。
  “多層治理”是在自然村建立村民理事會(村民小組),調動鄉賢能人參與社會治理,發揮村莊治理職能。
  村民理事會、村民小組與廣大農戶參與,村民的決策權、管理權、監督權與選舉權四個權利同步發展,此為“四權同步”。
  在三圳鎮芳心村,擁有數十間房屋的祖房粉刷一新,門前是寬闊的平地、清凈的魚塘,猶如鄉村公園。“這些都是大家出錢建的噢!”68歲的徐伯用帶著濃重客家口音的普通話告訴記者,村裡這幾年有了路燈,也建了長壽公園,全部都是村民牽頭自籌。
  據統計,芳心村村民理事會牽頭共籌得146萬元捐款,為村裡做了36件民生實事。
  目前,蕉嶺縣8鎮共成立村民理事會868個。
  廣東省委農辦主任陳祖煌認為,這種村民理事會是對村民自治的補充和完善。
 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教授認為,蕉嶺的農村治理探索,是基於農村內生需要和內生動力的鄉村治理改革。“以往鄉村事務主要通過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完成,村民參與不夠。”而將村民協商議事引入到鄉村治理中,利益相關者參與,打破了以戶籍為參與議事的唯一標準。
 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首席專家徐祥臨教授高度評價“四權同步”:“什麼事都要讓老百姓知道,老百姓該出力就出力,有錢的多捐點,沒錢的跟著乾。讓老百姓參與,老百姓就有了積極性。”
 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認為,將行政、決策、執行和監督分開,村民共同參與,形成多元共治的模式,“真正讓農民成為治理主體”。
  解決貸款難題促進農業轉型
  蕉嶺根據承包者與村民簽訂的合同期限,通過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,給承包者頒發產權流轉交易鑒定書,以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進行貸款
  南方日報記者在走訪中發現,蕉嶺農村綜合改革多多少少也碰到過困難,這些矛盾之所以能順利解決,與同步推進的農村治理創新有很大關係。
  “過去政府為老百姓做事,想了很多辦法、做了不少實事,但有些地區的群眾滿意度不高。原因在於很多事是政府想做的,群眾往往持觀望態度。”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認為,要敢於向社會放權、向基層放權,激活社會組織活力。
  “廣東的社會矛盾,35%涉農,涉農矛盾中超過50%來自土地,基層社會治理所面臨的矛盾,迫切需要堅持不懈推進改革。”陳祖煌認為,很多基層幹部認為土地確權會引發社會矛盾,但蕉嶺和陽山的探索證明並非如此。“他們(蕉嶺和陽山)有個明顯的特點,就是基層治理創新做得比較好”。
  蕉嶺縣縣長陳偉明坦言,蕉嶺改革順利推進的背後,離不開同步推進的基層治理創新。基層治理為改革提供了穩定的環境,改革又激發了發展的動力。
  就在去年,記者在蕉嶺走訪時發現,儘管不少農民已開展土地流轉,但由於缺乏啟動資金,農村金融貸款又受到抵押的制約,不少農場主愁眉苦臉。
  為此,在土地確權和流轉順利推進的基礎上,蕉嶺著力解決農村貸款難題。盧堯生表示,蕉嶺根據承包者與村民簽訂的合同期限,通過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,給承包者頒發產權流轉交易鑒定書,以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進行貸款,成功實現總額共30萬元農業經營主體抵押融資。
  這極大地促進了農業轉型。產權交易中心成立運作以來,促成68筆包括龍頭企業、家庭農場、林權受讓等交易鑒證及農村金融信貸服務,涉及土地面積1.1萬多畝。
  蕉嶺的縣域經濟也獲得了發展動力。今年上半年,蕉嶺縣實現生產總值28.1億元、比增9.3%,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.5億元、比增21.3%,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.9億元、比增23.8%,固定資產投資11億元、比增39.8%。
  “蕉嶺的農村綜合改革雖然取得初步成效,依然有很大的潛力。”蕉嶺縣委書記溫向芳表示,蕉嶺將通過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,發展生態農業和長壽產業,釋放更多生產動力。  (原標題:農村綜合改革的“蕉嶺探索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jzipwhrzckyp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